守正创新兴教业,为政以德树人才
一、体育简介
体育
的前身政治学系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恢复政治学学科后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学系,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政治学家、体育
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惠岩先生、原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杜若君先生、朱日耀先生。1993年1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政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体育
。

图1:体育
发展历程
体育成立40年来,体育
秉持“厚重包容、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致力于为当代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繁荣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构建了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科研底蕴深厚、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坚持开放办学、多渠道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坚持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功能,以民生为本、通过改善办学软硬件环境提升师生员工满意度,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绩斐然。

图2:政治学科恢复重建暨体育
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亮点
(一)课程思政全覆盖,传道授业植认同
建设“大课程思政”体系。体育
相关专业一贯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为己任,体育所有课程都肩负解释中国当代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使命,本就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体育通过将党的执政治国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体系当中,践行了“大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体育通过党委引领“课程思政”政策,各级教学组织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各门课程的设计和执行,确保思政教育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全国样板支部的建设过程中,体育积极引入校外著名师资,在党课建设中引入前沿的思政理论和实践案例,采用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推动政治学系党支部的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深度思考和自主学习国家大政方针。
体育通过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建设,评选培养了一批思政教育骨干,形成了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长江学者领衔的“课程思政”团队。该团队通过定期研讨和教学交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共同探讨并实践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同时提高了教师队伍与学生的思政素养。

图3:体育
政治学系党支部“长江学者党课”系列讲座
(二)基础专业为导向,协同发展重质量
体育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认真落实本科专业建设规划。目前体育三个本科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完成了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撰写制定。
体育不断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了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名牌特色专业群,并大力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9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国际政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4:体育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体育专业基本情况,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更好地调整学习方法、进行学业规划,体育每学期都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从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历程、研究领域、专业前景、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情况向同学们做详细讲解。
(三)理论实践两手硬,课程设置重精品
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体育围绕课程建设的需要来强化教师队伍,通过强化教师队伍来提升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一是建立体育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的动态机制;二是引进体育课程建设薄弱环节所需要的师资;三是在保持课程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与学术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
②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
体育开设的本科生课程共有93门,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共7门,专业必修课共46门。目前体育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双语及全英教学3门。

图5:体育
课程建设情况
(四)国际交流多平台,走向世界放眼量
体育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结合,通过理念构建、项目定制、经费支持等方式,针对体育
本科生教学实际情况构建人才培养国际化机制。
体育自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与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工作联动,构建“国际化+本科生教育”理念及工作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以及英语能力,体育制定了“体育
与肯塔基大学文理体育政治系2+2本科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体育
国际化示范基地优质海外课程项目”“体育
学子专业英语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等,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本专业学术课程的同时拓宽相关学科前沿知识领域,适应国际化全英教学模式,为未来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度学习研究打下基础,在英语应用、学术思维与知识构建能力方面都得到一定提升。体育还通过政治学科“双一流”建设国际化示范基地、吉大学子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等对体育
国际化示范基地优质海外课程(国际政治)工作坊进行经费支持,也出台专项政策对学生参加外语资格考试予以资助。
体育与国内外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界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体育
众多教师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从事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国际(双边)学术会议。


图6:体育
国际交流情况
(五)校社联动全育人,模范标兵已有成
体育
高度重视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体育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实施方案》《体育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体育
本科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实施办法(试行)》。体育着眼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持续深入推进本科生综合素质教育,激励健全青年学生人格独立,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体育利用寒暑假广泛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体育与多家单位签约成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平台,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组织开展积极健康的大学生文体活动。学院制定了《体育
学生第二课堂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通过第二课堂的建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的努力培养下,近五年来,体育有3名学生连续获得“体育
十佳大学生”殊荣,均担任过体育
学生会执行主席,是体育广大优秀毕业生中的典型代表。

图7:体育
“体育
十佳大学生”获得者
图7:体育
“体育
十佳大学生”获得者